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专题研究_中国冰雪文化

  • 飞驰的冰刀与停滞的帝国——冰嬉盛典与清代文化命运兴衰

    任昳霏;郭磊;

    由冰嬉盛典衰落—重启—消亡这一历史脉络,可以理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停滞过程。嘉庆、道光两朝,乾隆时期创立的冰嬉盛典开始走向衰落。道光十九年,具有国家礼乐典礼性质的"阅冰技"一度终止。这从礼乐文化的角度体现出王朝国家衰落的加剧。光绪年间,清廷试图恢复具有典制意义的"冰鞋之戏",却因国力衰退、战争爆发、八旗生计等问题最终放弃。光绪朝"冰鞋之戏"的短暂恢复,是清廷为重现"王道之隆"做出的巨大努力。但这些偶一为之的"冰鞋"活动具有仓促性和临时性的特点,加之活动本身与慈禧太后的个人喜好有关,并没有形成制度上的国家典礼。这从文化仪式上反映出清王朝的再度衰落。最终,光绪朝的"冰鞋之戏"转变成仅具有娱乐性质的宫廷活动,并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消失。这从一个微观的文化视角反映出停滞的帝国文化命运气数已尽,并在不断改革中逐渐走向终结。

    2021年06期 v.36;No.178 1-1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8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共融: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与社会转型

    杨宇菲;张小军;

    通过近代北平冰雪运动在都市生活中流行的个案研究,可以思考西方冰雪文化如何在近代融入中国传统溜冰民俗,并通过大众文化对民众和社会进行文化塑造,了解如何造就新一代的"现代文化大众"。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在社会秩序转型的文化阈限中,弱化了传统的等级、性别、精英与百姓、国家与社会、中国与西方等等之间的社会界限,同时强化和促进了社会大众共同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北平冰雪大众文化作为社会流行的过程,正是"文化大众"打破各种文化区隔的过程,他们在冰雪文化中经历了(1)西风东渐的具身体验,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2)"冰场革命"中的妇女解放和情性释放,承载了传统与现代的过渡;(3)大众溜冰的国、民共嬉,促进了国家与民众共主体性的现代国家建构。

    2021年06期 v.36;No.178 12-2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1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档案资料

  • 毛泽东主席关怀清华

    薛洁;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他表示,"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我们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2021年06期 v.36;No.178 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全球史研究

  • 啤酒与麦酒:舶来品译名的东亚视角

    刘群艺;

    作为一种成瘾性消费品,啤酒在东亚地区的传播过程具有显著的全球史特征。在为这种舶来品命名的过程中,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都最终采取了音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东西文化的遭遇也将当地消费者最初对啤酒的排斥转化为共同的消费体验。这种遭遇并非单向的接受,在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产品时,东亚国家以地方化的名称对应啤酒西文名称,以响应当地消费者与厂商的需求。在确定译名的过程中,中日韩等国家也同时并存区域之间的互动。因此,对东亚各国啤酒译名的考察可以丰富全球史研究的区域与纵向视角。

    2021年06期 v.36;No.178 25-35+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分裂与世界文化新生态

    高小康;

    全球文化冲突已成为21世纪以来的重大现象和新课题。现代世界国际关系呈现为不断体系化整合又不断冲突分裂的反复振荡趋势。近代以来世界文化关系理论的演变特征是以全球分裂、文明断层线、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化、大熔炉这样两类文化观念的对立为线索,显示出世界文化生态的危机。当下的宏观文化冲突危机同时也面临着一种转向的前景,即导向以生态壁龛为特征的多维文化新生态的生成。

    2021年06期 v.36;No.178 36-4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一个诠释学问题的探讨

    李建盛;

    "《诗》无达诂"现在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诠释学命题,多数论者结合和根据哲学诠释学或接受理论对它进行比较和阐释,特别突出强调"《诗》无达诂"的理解开放性和差异性维度,但忽视了这个命题的其他诠释学含义,存在着盲目对应比较、简单优劣评价以及随用意挪用的现象。这个命题包含丰富深刻的内容,可以做更深入全面的阐释;不能单纯从经学转变的历史考察"《诗》无达诂"的应用性经学阐释向"诗无达诂"的审美性诗学阐释的转变,而必须重视"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文本自觉和本体诗学的发展在这个转变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诠释学命题与现代诠释学理解既有某种"暗合"之处,也有诸多显著的差异,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诗》无达诂"的中国阐释传统,也要完整地把握西方诠释学的理论和逻辑,才能在差异性的中西比较阐释中实现某种诠释学的"视域融合"。

    2021年06期 v.36;No.178 44-56+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下载次数:10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南宋复雅词集的编纂与文化绍兴

    王冉;巩本栋;

    南宋词坛涌现了很多以雅相尚的词选,它们既是南宋"绍兴和议"以来礼乐文化复兴背景之下的产物,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和文化中兴的美好愿望。《乐府雅词》首重"九重传出"的转踏和大曲,次列欧阳修词为代表的雅词,已表现出对北宋一代文雅风流的追慕。《花庵词选》一书,尤重对南渡以来词坛风貌的展示,尽显南渡"中兴之盛"。《阳春白雪》和《绝妙好词》虽与中兴无涉,然其所选仍承继了南渡以来的崇雅风尚,则无疑义。

    2021年06期 v.36;No.178 57-66+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神圣地景的兴代:东汉末年疫病下都城文学的发展与文集编纂

    吴沂澐;

    建安时期邺城并非实际的都城,却被刻意塑造并赋予"神圣地景"的意义,反映汉末的新权力重心。曹氏父子有意识地将各地降士、文人集中到邺城,重新编纳分裂的地方权力。同时,仿建帝王别苑,设置一"骋才"场所,通过邺下文人的集体书写,将都城的权力、象征意义与新土地连结,使邺城成为"代位的都城"。然而,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使邺下文人一时俱亡,邺城的"都城文学"面临中辍危机。为了突破生命转瞬即逝的限制,并实现都城意义的不朽,编纂文集遂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以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为连接点,可以窥见灾疫对都城文学的发展与文集编纂的影响,以及"神圣地景"的兴代问题。

    2021年06期 v.36;No.178 67-76+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适、罗家伦翻译的《娜拉》与易卜生在现代中国的接受

    刘倩;

    易卜生的作品对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影响巨大,而其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又充满了误读、曲解和断章取义。究其原因,胡适和罗家伦翻译的《娜拉》,作为该剧在中国的第一个译本,对易卜生在现代中国的接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胡适和罗家伦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剧中一对次要人物——林敦夫人和柯乐克——的形象和关系进行了改写,对海尔茂的人物设置也有所变动。这些误译和改写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却至关重要,因其遮盖了易卜生原著对人物设置、结构安排的精巧设计,简化了原著对"浪漫""幻想""现实"等问题的深刻反思,由此,这部译作中的误译和改写对《娜拉》在中国的接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人们忽视作品的艺术性而更关注其思想性;并使人们在关注该剧思想性的时候,又集中关注其社会改革的方面,即女权主义的因素,相应地忽视了易卜生思想中更深刻而复杂的内涵。

    2021年06期 v.36;No.178 77-8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7K]
    [下载次数:1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从“盟府”到“杏坛”:先秦“书”类文献的生成、结集与流变

    程浩;

    "书"类文献脱胎于君臣行政过程中史官对其言论的载笔。这些藏之"盟府"的官方档案历经剪裁、润色,逐渐成为独立的单篇。随着周室式微,王官失守,"书"类文献的收藏与传习也逐渐下移。出于"观兴废"与教化子弟等目的,诸侯国以及各家派纷纷对"书"类文献进行搜集与选编。由于地域性以及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以类相存的选编本往往有着较多的差异。传世本《尚书》虽然未必为孔子亲自编次,但从孟、荀等孔门后学引"书"的情况来看,应该与儒家有着较密切的关系。流行于楚地的清华简"书"类文献选编本,则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墨家学派的影响。而在后世的流传过程当中,由于自然演变与主观改动等原因,"书"的文本又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2021年06期 v.36;No.178 85-1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1K]
    [下载次数:7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先秦秦汉的“秦人”称谓与认同

    刘志平;

    西周时期,"秦人"称谓与认同是隐而不显的。春秋时期,"秦人"称谓与认同逐步得到凸显,但仍被笼罩在以姬周华夏为核心展开的"夷夏之辨"的族群认同格局中。自战国至秦代,"秦人"和"非秦人"的族群区分得到凸显,原来以姬周华夏为核心展开的"夷夏之辨"的多层次族群认同格局,被以"秦人"为核心展开的"秦人非秦人之辨"的多层次族群认同格局取代,且形成了狭隘的"秦(夏)"认同。楚汉相争以后,"秦人"与"非秦人"的现实族群区分由于帝国上层精英的重组及帝国政治名号的改变而退出历史舞台,但"秦人"称谓本身仍在汉代的现实族群称谓表达中留下了印记。秦时入居秦境外的秦人后裔在汉代被称为"秦人""秦虏"或"秦胡",而匈奴人在某些场景仍称西汉人为"秦人"。

    2021年06期 v.36;No.178 107-12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下载次数:9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再论明嘉靖朝勘处安南之政策

    黄阿明;

    嘉靖十五年皇子出生诏成为嘉靖朝安南事件爆发的导火线。礼部尚书夏言、严嵩基于传统的宗藩之义提出征讨安南的主张,这一提议很可能契合了嘉靖帝的意愿;而黎氏旧臣郑惟憭等赴明告难给嘉靖帝决意征讨安南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明朝出兵征讨安南的决议正式出台。征南之役由于遭到相当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以及受到安南莫氏外交行为方式变化的影响,过程极其曲折,三起三落。勘处安南的政策发生了一个从起初的"兴灭继绝"到震慑降服莫氏的转变,这一政策发轫于嘉靖十五年十一月廷议,经兵部左侍郎潘珍初步提出设想,成于毛伯温,并获得云南、两广地方官员的支持。明廷最后实施的莫登庸归降方案,最初由武定侯郭勋提出思路和措施,经林希元完善后形成一套可行性方案,由征南军统帅将官通过在与莫登庸方面往还谈判的过程中最终达成。明朝降安南国为都统使司实质上改变明朝与安南原本的宗藩关系为中央与土司的羁縻关系;承认莫登庸政权,造成安南黎、莫南北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

    2021年06期 v.36;No.178 124-137+20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亦是内:护国战争前后梁启超与英文《京报》的合离

    徐君玉;

    民国初年梁启超曾与英文《京报》(Peking Gazette)密切合作,其名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便最早刊登于此。《京报》因此在"二十一条"交涉期间及大约同时的反帝制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成为一份颇具影响力的外文报纸。护国战争结束后,《京报》一度被视为梁之机关报。然而,二者终因在黎段之争中立场不同,渐行殊途。梁启超与英文《京报》的这段合作经历向被忽视,却揭示出内政与外交不可复分的时代特征。勾勒双方的交往活动,有助于理解讨袁前后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进一步认识民初在华外文报刊在政争中的特殊地位及护国战争前后中外因素的互动。

    2021年06期 v.36;No.178 138-149+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后理论时代的共同体构建——与斯特拉斯堡大学让-吕克·南希教授的学术对话录

    王琦;让-吕克·南希;

    在让-吕克·南希看来,"解构"的要义并不诉诸于恢复传统形而上学所肯定的本质,而是力求以一种更合理的方式对结构进行重组,这确保了后理论时代建构共同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南希从意义和存在两个维度阐发了共同体的哲学基础,认为共同体是以意义即人的活生生的生存为前提的。意义本身的生成性、未完成性、非给定性等,存在作为"存在于共通之中"的"独一多样存在",共同决定了共同体并非某种本质化、同一化或总体化的实体。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承认独一性本身既相互分离又彼此共在的原初结构,本质上是独一性存在以沟通和分享为前提的共同显现。这意味着,后理论时代建构共同体的方式在于:以共通为原则,在维护存在的独一性并尊重其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既平等又非均等或同质、和而不同并始终保持沟通的共通体。南希从意义、存在和世界化的角度对共同体的理解,为后理论时代世界文论共通体的构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这一思想启示下建设的中国文论,也应该是以共通为前提、始终保持开放并拥有自身独一多样性的文论,应该在与世界文论的分享和沟通中实现超越,最终成为世界文论共通体的"独一多样存在"。

    2021年06期 v.36;No.178 150-156+208-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佛教观念史的方法论传统与建构意义

    圣凯;

    作为研究方法的佛教观念史,缘起于西方史学理论的启迪;但它何以能兼顾学术传统与佛教特殊性、又为什么在佛教研究领域优于与它极其近似的概念史方法,则是有待说明的问题。优波提舍、摩呾理迦等佛教经典体裁,展示了佛教内部的观念史传统,作为学术用语的"观念"亦与佛经原意一脉相承。观念史方法产生于对哲学思辨和社会生活之中间地带的"觉察";而佛教观念史的提出,是基于对佛教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的"谛观"。斯金纳与科塞雷克提倡的概念史方法皆与佛教研究有所抵牾;且与概念相比,"观念"更符合佛教重视的价值意义。观念史作为研究和解释的方法,有助于呈现"佛学"亦宗教、亦哲学的特质,避免刻画静态化、抽象化的历史,促进还原生活世界的具体情境。

    2021年06期 v.36;No.178 157-16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荀子思想新论纲

    施凯文;梁涛;

    传统儒学包括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两个方面,不论是历史上的宋明理学,还是当代港台新儒家,均采取尊孟贬荀的态度,对儒学的认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思想大师。孔子以仁、礼奠定了儒学基本规模,孟子从心性维度深化了孔门仁学,而荀子则通过对人性问题的深入辨析和对礼义法度的诠释建构,拓展了儒学的外王视界。在体现出一种更加阔大的统合性视野的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时代奠定了正理平治的理论基础。今天儒学的重建应统合孟荀,兼顾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这是荀子思想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出现荀学热的根本原因。荀子思想可以概括为:性恶心善,义利两有;隆礼重法,积善成德;知通统类,法先后王。从当代视角看,荀子思想中蕴含的治国理念对于今人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细加发掘。

    2021年06期 v.36;No.178 165-17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5K]
    [下载次数:1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从坚持“理学”到接受“哲学”——关于中江兆民对Philosophy译语的立场变化

    林美茂;葛诗嫣;

    中江兆民是近代日本特立独行的存在,面对明治时期学界流行把philosophy译成"哲学",他却采用东亚传统的"理学"翻译这个来自西学的概念。然而,在他临终前的两部著作中,最终还是接受了"哲学",对自己一生的坚持表现出妥协的姿态。不过,与此同时他留下了"日本无哲学"的断言。中江兆民的"理学"立场,源于他对于汉学的体认与唯物论的哲学倾向所致;而他的妥协,一方面由于他无力改变日本近代的社会以及学界的现实,另一方面则标志着主导东亚两千年的经学地位的终结。此后的东亚学界,源于西方的"哲学"范式成为学术主流,在近代中日乃至东亚学界被人们普遍接受。

    2021年06期 v.36;No.178 172-184+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5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社会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建议

    刘斌;赵飞;

    2021年7月,欧洲议会公布了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提案,计划自2023年起逐步引入碳边境调节税,并于2026年起实施。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表面上是防止碳泄露,实则是保护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同时通过绿色产业带动欧盟经济复苏,抢占国际气候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在实施过程中,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面临法律和技术层面双重挑战,对此欧盟进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本文基于欧盟的征收标准和征收范围,测算了欧盟对中国各行业拟加征的碳边境调节税率,分析了对中国各行业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欧盟碳边境调节税增加了中国各行业的出口成本,其中对化学工业等七大行业影响较大。对此,政府和企业应该未雨绸缪,通过完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措施,针对性地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造成的可能冲击。

    2021年06期 v.36;No.178 185-194+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4K]
    [下载次数:4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新公共治理原则

    蓝志勇;

    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现有国家治理理论与基本原则,呼唤新生产关系的构建。论文依据从中国传统思想中"道"的精神要义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等宏观理论中得到的启示,对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关的终极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新治理理论构建的思路与原则。作者提出,新技术时代的治理理论与实践应该、也可能、更好地解决理想与现实、变化与稳定、智慧与感知、手段与目的、狭义与广义的人生意义、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等长期困扰人类文明和现代公共管理的种种矛盾,追求灵与肉的统一。

    2021年06期 v.36;No.178 195-204+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下载次数:1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