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本刊专稿

  • 中国新史学的摇篮——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创建90周年而作

    王学典;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清华大学历史学科的认知几乎一边倒地突出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的国学院传统,这一取向主要源于当下的主流学术偏好,"国学"复兴是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一大事因缘,以"国学"为正统来书写现代学术史则是这一大事因缘的结果,以蒋廷黻、雷海宗为代表的清华历史系的"新史学"传统遂被消融和遮蔽了。清华历史学派最主要的遗产是"新史学"而不是"新汉学",历史与社会科学并重、历史之中西方史与中国史并重、中国史内考据与综合并重,是民国时期清华历史学的主流,这一主流是美国鲁滨逊所倡导的新史学与法国年鉴学派在中国的汇合。

    2016年05期 v.31;No.147 5-13+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西学东渐与新史学“三变”——兼论新史学的国际流变及中国学人的民族主体性诉求

    刘超;

    新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首先是国际学术流变的产物,尤与日、美、苏等国关联密切。中国新史学发端于清末,此后在国际学术互动、本国学术发展和国内社会政治变革等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先后经历了初始形态、学院派形态、社会化形态及政治化形态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其基本阵营和思想资源也各有差异。新史学的发展对中国史学乃至学术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上世纪中国新史学在多数时候有深刻的政治背景,也有着明显的现实关怀和政治指向,并始终服务于现实政治。在晚近中国,新史学蕴含着中国学人对学术独立和民族独立的强烈诉求及民族主体性意识。这是中国新史学嬗变进程中始终不变的主题,并与同期中国的发展轨迹和社会思潮高度吻合。在此过程中,中国学人为捍卫、阐扬民族主体性进行了卓富成效的努力。

    2016年05期 v.31;No.147 14-3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国际关系研究

  • 探索外交理论的中国路径

    赵可金;

    构建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奋斗目标。自从近代以来,面对来自西方列强的压力,中国学界就寻求建立独立的外交理论体系,并先后受到欧洲、苏联、美国等外交理论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中国外交理论界与欧美同行进行了日益频繁和深入的交流,外交理论研究在中国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传统派、特色派和非传统等流派。然而,在开展国际外交理论交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本土化和学术自主性不强的问题,面对欧美丰富的外交理论成果,中国外交理论一直被笼罩在西方外交理论的阴影之中,在西方外交理论的框架中,中国外交研究长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两张皮"问题,在理论上无法解释中国外交的行为规律。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探寻外交理论的中国路径,将各方外交理论与中国外交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推进外交理论的本土化和自主化,是今后中国外交学发展的方向。

    2016年05期 v.31;No.147 35-49+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态度的变化

    孟庆龙;

    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态度包括两层含义,即对地理上的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的立场,以及对解决中印在地理边界问题上的分歧的态度。70年来印度在地理边界上的立场没有明显变化,但其政府、议会、军方、媒体和公众,特别是学术界,对边界问题的认知以及解决问题的态度,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对于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有关方面档案文献的解读分析,既可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也会对解决问题的前景充满信心。

    2016年05期 v.31;No.147 50-6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国情研究

  •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

    胡鞍钢;任皓;鲁钰锋;周绍杰;

    "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行,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判断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关键词。"十三五"时期,中国的核心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也要为2025年左右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奠定发展基础。根据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识别出影响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五大挑战,即全要素生产率挑战、城镇化挑战、生态环境挑战、被动依附型挑战和不平等挑战。而实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是成功应对上述五大挑战的战略指引和基本途径,是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此,特别强调,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避免政治上犯"颠覆性错误",构筑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治条件。

    2016年05期 v.31;No.147 62-7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4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对中国国有企业在美投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屠新泉;周金凯;

    2015年,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再创纪录。然而,作为中国"走出去"的主力,国有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中国国有企业在美投资遭遇到了严重的障碍。美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以及美国国家安全审查机构——外国投资委员会的设立,大大限制了中国国有企业在美国的并购行为。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更为合理的方式加以应对。在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对美国安全审查形成反制;在企业层面,应积极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16年05期 v.31;No.147 74-8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周代言谏制度与文学发展

    王齐洲;

    周代建立了言谏制度,用于社会政治言论的收集与管理。天子通过各种谏言听政,各诸侯也要仿效,以便了解民情,教化民众。言谏制度中有"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百工谏"等制度性安排,政教目的十分明确。因此,进入体制内的诗歌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职务行为。周初的颂美诗其实也是谏言。西周末年和东周前期的"变风""变雅",既是言谏制度的延续,也酝酿着诗歌发展的突破。春秋中叶的《鲁颂》被人视为"变颂",它的出现标志着"献诗听政"的终结。周代史官除了记载周代史实,还记录整理了《虞书》《夏书》《商书》,因为"史献书"的制度安排要求史官们履行随时向天子提供过往统治经验的职责,所以《尚书》所载都是关于帝王们政教的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子书实为史书之旁衍,诸子"上说"也有"史献书"之遗意。周代古文多是言谏制度下随着形势发展而出现的不同形式的谏言,其社会功用在于政教。在周代言谏制度中,庶人对朝政的"诽谤"可以通过士的渠道上达天子,成为天子补察其政的谏言;天子身边的百工也都能向天子进谏,从而使政教更加完善。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了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2016年05期 v.31;No.147 84-97+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的学术价值和当代启示

    李德辉;

    唐人编选的诗歌选集是唐诗研究最重要的基本文献,较之后出的唐诗选本文献更能提供关于唐诗的准确知识。2000年以前,学界一共出过两种唐人选唐诗,满足了社会需要,但在收书、校勘、辨伪、辑佚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傅璇琮、陈尚君、徐俊先生应学界急需,合编为《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于201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新增唐人选唐诗三种,抽换了诗集底本,增写了校勘记,补辑了诗作,调整了选本顺序,在诗集选目、作品辑佚、文字校勘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做到了文献收录全备,文献编校真实、科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更新更好的资源,具有明显的学术创新意义,是唐诗研究实证学风的重要表征,可以为文艺学层面的唐诗研究和理论创新提供可靠的资料。

    2016年05期 v.31;No.147 98-10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商人与经济史、文化史及文学史

    朱万曙;

    经济史、文化史、文学史的研究对商人及其作用关注不够,文学史的研究更有待于拓展视域和空间。通过对明清时期留有文墨的商人的研究,我们可以进入到经济史上部分商人的心灵世界,他们不再是抽象的"商人"。商人对文化史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如戏曲、园林建筑、文物收藏等,这些贡献又延伸到文学创作之中。明清时期商人不仅参与文学创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生态。研究商人与经济史、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关系,可以丰富经济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更有助于深化对文学史的认识。

    2016年05期 v.31;No.147 103-11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明代万历年间江南民众的佛教信仰——以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年五台山方册藏施刻文为中心的考察

    章宏伟;

    佛教信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其他宗教一样,佛教不能仅凭信仰而存在,需要一定的经济保障。刊刻《大藏经》是僧众弘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捐刻方册藏是晚明居士佛教注重实践修持的功德化与信仰化所表现出的现实倾向。这类活动需要巨额资金,需要信教群众的捐赠,争取布施就是争取信徒。通过对五台山刻藏施主的地域空间分布研究,可以了解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佛教信仰状况,以及佛教信仰在不同地区流行的空间差异。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长久的佛教传统,常有僧侣来往,佛教容易与文化水平高的士人发生联系。他们经济条件优越,忧虑人生无常,为了修来世、求解脱、往生西方净土,也为超度亡灵、祛疾消灾、保佑子孙、增福添寿,纷纷信佛,热心功德,并带动家族、姻亲、同乡、同年、同僚等关系,散财布施,既为佛教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又促进了佛法向周围地区的传播。现存五台山刻经46种601卷的施主绝大多数是江南人,北方施主施资微薄。北方筹集刻资不易,资金绝大部分要仰仗江南,加上五台山刻场自然条件恶劣,本来刻场设于五台山就是因为南方连年水灾不得已而定,当南方环境转变,南迁径山自在情理之中。

    2016年05期 v.31;No.147 111-126+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两种“兴味”与“晚年定论”——试说梁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著述由来与意旨

    张勇;

    向被视为《清代学术概论》姊妹篇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实为一未完成之作。就其在任公生前刊发的部分而言,对其著述背景的考察,可以窥见任公"政治兴味"对其学术活动的影响;对其言说对象的揭示,则可得见任公对其时甚为热烈的"整理国故"运动和"科玄论战"的见解;而于此种种不自觉和不得已中,任公自觉调整了对清代学术史内容和认识的叙述,堪称其对近三百年学术的"晚年定论"。

    2016年05期 v.31;No.147 127-13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在腹地构建现代城市性:民国前期济宁的演变(1912—1937)

    孙竞昊;

    在近现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所牵引的沿海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相反,许多内陆城镇急剧衰落,但济宁是个例外。民国前期,济宁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现代化转型。与中国北方其他城市情形不同,济宁精英和民众积极引介现代商品、技术、文化和政治制度,又保留了许多旧有的因素和习惯,区别于那些受现代或西方势力支配的通商口岸。但济宁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动荡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阻滞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张力以及市民社会的正常成长,影响了其城市性格的充分发展。同时,济宁现代化的部分成功是孤立而脆弱的,大济宁地区渐成为以沿海为核心的现代国家社会经济网络中的一个腹地。民国前期济宁的经历显示:其作为内地城市的命运并不主要由城市自身的逻辑机制所规定,农村危机及其解决危机的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2016年05期 v.31;No.147 140-15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福柯的异托邦哲学及其问题

    阿兰·布洛萨;汤明洁;

    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在哲学乃至非哲学领域运用广泛,但福柯真正提到"异托邦"这一概念的文本数量极少。基于对这些文本的分析,福柯"异托邦"概念显现出与"乌托邦"概念既相对立、相差异又潜在同内涵、同功能的特点。"异托邦"概念不仅道出了"乌托邦"的"希望"本质,还弥补了其乌有的缺陷,即异托邦是求异性、批判性的实存本身,具有不可化约的多样性。异托邦普遍存在但不是普适概念,它是概念性的非概念存在。福柯哲学的主旨可以通过"异托邦"概念体现出其强烈的批判功能,但对这一概念的滥用则暴露出哲学学说的固有问题。

    2016年05期 v.31;No.147 155-16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3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哲理美是否可能

    顾祖钊;

    现在美学和文艺理论都到了必须走向创新重建的关键期,而反思问题和现象往往是走向建设的起点。"哲理美"便是这样一个关键点。哲理美是否可能,长期在西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的解决,仅限于西方语境是难有结论的。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明确地认为哲理美是可能的。这不仅可以结束千古争论,而且对西方和中国具有同样重大的学术意义:既可以激活古今哲理美学观,引起理论反思,调整美学主流话语而归于合理,完成文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中重建与超越;还可以引起对文学艺术发展自律的觉察,掀起重写美学史、文艺史的热潮,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可能。

    2016年05期 v.31;No.147 163-16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律与政治

  • 我国农村信用社社员资格之变动——基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对接

    郑景元;

    农村信用社社员资格须具备职业、区域、主体类型与性质等四个条件。社员资格的得丧以其享有社员资格为前提,但具备社员资格并不意味着社员必然产生社员资格的变动。社员资格具有专属性,普通入社是农村信用社社员资格取得的唯一方式。农村信用社可以章程或者协议形式取消社员退社的权利,但禁止退社的期限不应当超过5年。

    2016年05期 v.31;No.147 170-18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两种价值观下社会组织的生命轨迹比较——基于M市草根组织的多案例分析

    卢玮静;赵小平;

    社会组织的健康发育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在当前国内有关社会组织的研究重点关注制度环境和国家—社会关系时,本研究引入组织生命周期的视角从组织具体发展过程切入展开研究。通过长期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本文比较了M市四家草根组织的生命轨迹,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当社会组织分别为自我强化和自我超越两种价值观主导,其生命轨迹在组织生命周期的孕育与初创阶段趋同,都能顺利发展,但在成长阶段却出现分野,前者因内外关系的恶化而陷入停滞或衰亡,后者则能应对挑战并进入成熟期。第二,两类社会组织生命轨迹的分野,主要是受到"主导社会组织的价值观类型""自我强化型资源的生产与分配"以及"组织在成长阶段对分权的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第三,同一社会组织既可能为某一种价值观主导,也可能同时持有两种价值观并受到混合的动力驱动。

    2016年05期 v.31;No.147 181-1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第七届晚清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

    王正华;

    <正>晚清中国历二千年未有之变局,断裂与延续并存,由传统向近代艰难转型,影响至今,因此研究此段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16年9月4日-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及《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七届晚清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源地之一清华

    2016年05期 v.31;No.14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